当前位置:首页 >>魅力栾城 >>历史文化 >>栾城文化
栾城文化
发布时间:2023-05-23    来源:系统管理员
【字体: 】    打印
 
栾城区是一个古老的区份,春秋置邑,因晋国大夫、中军主帅栾书食采而得名。曾名栾邑、关区,东汉置栾城区。
 
栾城区历史悠久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历史上曾涌现出了众多彪炳史册的奇伟俊才,在各自时代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,建立了卓越的功勋,被史书广泛记载,而其中不乏统揽全局的宰相、治国贤良,还有奔驰在疆场的三军主帅、义军统领,更有张重光等一门三进士的诗书世家延绵于世。栾书、柴武、苏味道、李冶等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。
 
一、历史人物
 
栾书(?—前573年),即栾武子,春秋时晋国大夫,食邑于栾。初为下军之佐,累升至中军主帅,晋景公十三年(前587年),代郑克为政。栾书一生勤谨廉洁,轻财重德,《国语·晋语·叔向贺令》一文中赞颂他“无一卒之田,其官不备其宗嚣”。卒后葬今区城西北一公里处(内营村北),世代称栾书冢,旁有栾武台,上建栾武庙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,栾书遗物有栾书。
 
柴武(?—前163年),西汉初大将。秦末(公元前206年),柴武率众于薛(今山东滕区东南)起兵反秦,加入刘邦起义军。高祖二年(前205年),击破齐历下军,以功封棘蒲侯。高祖四年(前202年),参加了垓下战役,与周勃率领后军(刘邦自将中军,孔将军率左军、费将军统右军),击败项羽。柴武死后葬今栾城区东北一公里寺下村西,其墓台高大,号称柴武台。
 
苏味道(648—706年),唐朝大臣、文学家,九岁能作文写诗,与赞皇区人李峤俱以文章出名,当时人们称之为“苏李”,唐高宗乾封年间进士,初任咸阳尉。在武则天朝三度为相,与李峤、杜审言、崔融合称“文章四友”,他们对中国格律诗的定型起到奠基作用,他的著名诗作“正月十五夜”被称为历代元宵诗第一,“火树银花”一词至今仍广泛采用。晚年因坐张易之党被贬眉州刺史,卒于任上,一子留眉,其后代于宋代出了名扬世界的“三苏”(苏洵、苏轼、苏辙)父子。“三苏”对祖籍栾城铭记于心,苏辙则有“苏自栾城,西宅于眉”之谓。
 
李冶(1192—1279年),又名李治。金元之际数学家,字仁卿,号敬斋。数学著作有《测圆海镜》、《益古衍段》等,对天元术(用代数方法列方程)、几何学(关于直角三角形和内接圆所造成的各线段间关系)有显著成就,比西方国家领先三百多年。其诗、词、文成就亦很高。与元好问、张德辉被称为元代“龙山三老”。
 
哈珊(1255—1304年),元朝大臣。哈珊祖父赤笃忽嶙曾任真定府路都达鲁花赤断事官,全家迁居栾城。至元二十四年(1287年),升任真定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断事官,兼任内诸军奥鲁劝农事。在真定任上,哈珊率众治理了滹沱河水患,疏浚了滹沱河分洪渠运粮河(即冶河),使百姓安居乐业。哈珊为荣禄大夫、甘肃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等,在任上尽职尽责,忠于朝廷,平定叛乱,巩固了国防。
 
安玉 栾城东柴村人,元代建筑学家。历任修内司直长,进议校尉修内司副使、昭信校尉修内司大使、营缮提点营缮司司令、大者留守等职。曾辅佐建筑大普庆寺、设计大寿安寺图纸并负责监督施工,受到元英宗和宰相伯胜的赞誉。
 
韩山童 (?—1351年)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。原为栾城人,其祖父因传授白莲教,被谪徒永年白鹿庄。他继续宣传教义,至正十一年(1351年)与刘福通等聚众,杀白马黑牛,以红巾为号,宣誓起义,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,不久被捕牺牲。
 
韩林儿 (?—1366年)韩山童之子。其父牺牲后,韩林儿继续率领起义军与元军作斗争,曾拥立为小明王,国号宋,年号龙凤。后朱元彰以迎赴应天(今江苏南京)为名,使廖永忠将其沉死于瓜州江中。
 
房永清 栾城北十里铺村人。清乾隆癸卯(1783年)举人。历任福建郡武知区,厦门同知,泉州知府,有政声。曾力荐林则徐给闽督张师诚。林则徐任两广总督禁烟赴京述职时路过栾城,亲自登门拜访,时房永清已病故,林则徐为房墓前立碑一通,时人传为佳话。
 
现代名人有曾任杨虎城副官的阎继明,已与杨虎城同时被难。
 
乔明礼(1894—1965年),南郄马人,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,后参加国民党军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积极抵抗日本侵略军。1945年10月,在高树勋的新八军邯郸起义时,率所部河北民军随同起义,所部改编为民主建国军。乔明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华北军政委员会副部长,转业后任河北省农林厅副厅长、农业厅副厅长、全国政协特邀委员、中央民革常委、省参议室主任,1965年病逝。
 
温秀芝(1900—1981年),女,出生于栾城区温家庄,后与北高村贫苦农民郭诚中结婚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温秀芝把自己的家变成栾城区最早的“堡垒户”,掩护了大批我党的抗日干部。几次被敌人逮捕,严刑拷打,从未暴露密秘。她把长子、次子、女儿相继送去参加抗日工作,长子在搞地下活动时不幸牺牲,次子被敌人逮捕后送到日本当劳工。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是我区戎冠秀式的模范共产党员。1981年3月病故,享年81岁。
 
翟荣臻(1919—1987年),小名勤,字光增,栾城区方村人。1938年毕业于北京国医函授学院,随即从医。历任区、区医生,栾城区中医院名誉院长。栾城区人大七、八、九届代表、常务委员,政协栾城区四、五届委员会委员、常委、副主席。翟荣臻一生从事医疗工作,医德高尚,为栾城医疗事业做出重要贡献。1987年8月因病逝世,享年68岁。
 
其他名人尚有很多,例如:
 
历史上著名知区谭昌言(明代为城东几十村庄首开打井先河,世代受其利)、王王巩 (清代知区,建书院、办义学,修区志,扶贫困)、王大猷(清代知区,执政严明,公正办案,废除百姓不合理负担,被称为神明知区)、桂超万(清代知区,清剿盗匪,废除农民不合理负担,治理交河水患,疏浚金水河、护城河、修区志、建义学、修大道,推广先进农业技术,兴复封龙书院,收入清史循吏传)、张传珏(民国时期不冤人、不屈人、不图钱的好区长)。
 
赵采青烈士,武委会主任杨泽连,水电部副部长、作家王英先,副省长王力,刘胡兰式的女烈士牛小贞,勇斗歹徒保卫信用社现金的“金融先进工作者”王荣刚,勇救落水乡亲牺牲了自己的檀文斌(年仅10岁),原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刘雪,原煤炭部正部级干部杨毅等,都有非常感人的事迹。
 
二、重要文物、遗址
 
1、遗址
 
⑴栾武台遗址。栾武台位于城西北1.5公里处,308国道西侧,内营村村北,小裴村村东。该台建于周定王二十年(公元前587年)左右。该台南北长约145米,东西宽100米,台高4—5米。原栾武台上有祠,称栾武庙,明嘉靖乙巳(公元1545年)、嘉靖四十五年(1563年)、清顺治年间、咸丰五年(1855年)多次重修。现为空军雷达驻地。
 
⑵柴武台遗址。系西汉初大将柴武墓冢,在寺下村西,上曾于南北朝时建善众寺,该寺于清代毁于战火,唐玄奘未去印度取经之前,曾在此挂锡,为全国名刹,该台现正初步开发。位于栾城镇寺下村西,高家庄村东北。城内惠源路直通柴武台。柴武台为西汉初年大将柴武的墓冢,1953年被平掉,现柴武台建成文化公园。
 
⑶哈珊墓。位于寺下村村南,该墓系元代甘肃等处中书省行平章事,荣禄大夫哈珊之墓。修建于元大德八年(1304年)。据史载,其墓葬前有瞻思撰文的哈公神道碑一通(2005年冬已出土集中保管),正面用汉文介绍哈珊的生平及其家族,背面为蒙古文及汉白玉、青石雕像若干件,“文革”期间被毁,破损石像被埋入地下。上世纪80年代末,高家庄村砖厂生产用土时挖出了部分石人石马雕像残件,当时为保护起见,该村村委会组织人力将其深埋入村东大坑内。为更好的保护,建议将哈珊墓进行挖掘修复,定为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。
 
⑷清明桥。在窦妪镇南北赵村之间,为苏味道后代上坟必经之桥,清明桥创修于唐开元、天宝年间。1999年对清明桥进行修复,修复后的清明桥全长44.2米,宽5.08米。桥两边栏杆共有36根,雕刻精美。桥面板下部分为原来建筑,整个桥身由三个拱券组成,中间拱券高6.5米、宽12.5米、厚4.9米,两边拱券高5.6米,宽5.6米,厚4.9米。
 
⑸苏味道墓。位于栾城区冶河镇苏邱村内,苏味道于唐神龙元年(705年)卒于四川眉山,后归葬故里栾城。1998年,我区经省市文物保管所,省古建筑研究所专家协助策划,对苏味道墓进行修复。修复后的苏味道墓坐落在原墓址上,封土高4米,直径10米,加了墓台及4座井亭,墓台周围由草白玉栏杆围绕。
 
⑹杀狐林遗址。在冶河镇乏马村北。因唐代武则天时,突厥人曾进攻到此,被官兵袭杀,故名杀胡林,后改为“虎”、“狐”。五代后晋时,辽太宗耶律德光驾崩于此,其部下将国宝—《兰亭集序》刻石遗留在此,北宋发现,这便是欧本兰亭。
 
2、纪念馆、亭
 
⑴苏东坡祖籍纪念馆。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轼祖籍栾城的大型纪念馆,也是世界苏姓人文纪念馆,纪念馆以其翔实的资料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、各级领导和游客参观,成为了解栾城的一个窗口。现已完成第一期工程。
 
⑵“眉山发迹”碑亭。在栾城一中院内,系为纪念“三苏”祖籍栾城,发迹眉山所建,该亭由刘炳森所题之碑为主体。
 
⑶李冶雕像亭。在栾城一中院内,亭内所立之李冶雕像,系由河北师大美术系教授、雕像家阎明奎所雕。
 
⑷文庙大成殿。在区委旧院,系文庙主体建筑,重建于明崇祯十六年(公元1643年),原大成殿内供孔子、四大弟子、乡贤牌位。民国后期废,1999年重修。该建筑为一层木结构,单檐歇山式古建筑,该建筑物长20.5米,宽9.3米,台前有一宽大月台,台前有精制蟠龙石雕丹陛。文庙于元大德三年(1299年)由知区马彦文创建。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,于2000年落架重修,现完整。
 
3、革命文物
 
⑴南高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,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,很有开发之必要。
 
⑵赵家庄烈士陵园。在赵家庄村南。系解放战争牺牲的烈士墓地,需加强整修。始建于1947年冬,为埋葬解放战争时期攻克元氏战斗中牺牲的革命战胜的墓地。现存墓冢175个。占地约9.7亩,是历年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。
 
三、名胜古迹
 
栾城自明朝以来就有“八景”:“栾冢秋风”(栾武台)、“龙潭灵雨”(南五里铺龙潭湾)、“柴台晓雾”(寺下村西柴武台)、“黉壁湖山”(文庙前的湖山石)、“长桥东跨”(凌空桥)、“莲沼环城”(护城河中所种莲花)、“冶浦寒亭”(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领袖韩林儿姑母之墓亭)、“绿柳长廊”(纵贯栾城古驿道两旁之杨柳)。解放六十年来,栾城政治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今日栾城已经初具“园林式、生态型、现代化”的新景象,由此形成了一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新景点。现在的栾城新“八景”为:“稷穗标区”(区标广场)、“交野田丰”(交河新堤)、“柴台凌云”(文化公园柴武台凌云阁)、“苏馆崇闳”(苏东坡祖籍纪念馆)、“清明古桥”(清明桥公园)、“苏墓井亭”(苏味道墓)、“沃原林网”(栾城农田环村林网)、“玉桥玲珑”(交通公园交通桥)。
 
四、民俗文化
 
栾城人民自古勤劳、善良、智慧、勇敢,民风淳朴,在绵长的生产、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,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。每逢春节栾城区委、区政府都要在区城举办全区民间花会进城调演活动,对全区散村农村的民俗活动进行检阅和展示。近几年,区委、区政府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和挖掘力度不断加大,一些民俗精品项目,如“抬花杠”、“西宫大蜡会”等相继被列入市级、省级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”,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被石家庄市委、市政府命名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。
 
抬花杠:为该区广泛流传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,源起历史上对神仙“三仙姑”的祭祀仪式,以舞者肩扛神像“过驾”为主线,是祭祀舞队中的领队舞种,逐渐演变成为群众自娱性的广场艺术,表演时可单驾亦可多驾,杠子在舞者的头、肩、背、臀等部位不断滑动,配以站立、卧、蹲、躺等翻腾动作,舞者需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使杠子自由翻转,舞蹈动作粗犷质朴,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。
 
西宫大蜡会:“西宫大蜡会”是我区西宫村声名远扬的传统庙会,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在西宫村举办。该庙会以特定时间、特定地点,更以独特的“大蜡”祭祀仪式活动为亮点,自元末明初至今数百年来世代传承历久不衰,形成了地域性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,符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特征。
 
太极八卦鼓:是栾城区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将博大精深的《易经》文化,融入到民间鼓乐表演的大胆创新和尝试,在全国尚属首创。其中间的指挥鼓代表太极,暗示万物之源。八个方位上的八面大鼓即为八卦。通过鼓手和旗幡不同方位的变换和颜色标志的调整,特别是,在基本鼓点中,编入1—8个自然鼓点,更增添了它不对称式美感、动感和神秘的韵律感,展示了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和一年四季的轮回。在这里,古老的传说、灵动的韵律和传统的年俗创新,交融在一起,演绎了宇宙从无到有、万物生化的伟大进程,表达人们祈求平安吉祥、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。
 
碌碡:是广泛流传于石家庄市栾城区一带的民间自娱性广场艺术,流传年代久远,具体时间不详。“拉碌碡”的主要表演道具“碌碡滚”由木筒制做,长约56厘米,直径约38厘米;“碌碡框”,木制或铁制。碌碡滚前后横框中间各系一条红绸带,前带为拉碌碡者(女彩旦)之拉套,后带为掌鞭人(男老丑)掌舵之用。大鞭:用白麻分三股编成,鞭把木制长36厘米,鞭身长170厘米,鞭梢长50厘米(牛皮制)“拉碌碡”表演中,掌鞭人用。鸟笼:竹篾制做高40厘米,直径35厘米。花篮:竹篾制做,扁担竹制,长150厘米,此实物已由栾城区文化馆采集,收藏及使用者为栾城区西营乡吴家辛庄村。
 
虎头鞋、布老虎:是栾城区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手工女红技艺,具有很强的实用性。虎头鞋是旧时当地幼儿1—3周岁冬令时节穿着的童鞋,既保暖又美观,现在农村仍有部分人使用。布老虎是幼儿的玩具又可当小憩的枕头,同时也是室内装饰和陈列的民间工艺精品。它以其夸张、豪放的造型,恢谐、憨态可鞠的神态,多变的装饰纹样和绚丽的色彩及精湛的做工,深受群众喜爱。
 
虎头鞋这一当地妇女辈辈相传的、必修的针线活路,在代代传承中,形成了色彩绚丽、对比强烈、图案程式化、粗旷中不乏秀美的风格。作者郭秀莲在继承中又逐渐发展到虎头、凤头、金鱼、孔雀、花卉等多种形式,更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。
 
栾城的虎头鞋、布老虎于1998年由市群艺馆组织参加了国外的文化巡回展出,受到普遍好评。
 
政策解读